综合新闻

江西资溪:“面包火种”燎原“发酵”幸福故事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原创稿

这里不种小麦,也没有面粉厂,却有着“中国面包之乡”的美誉——资溪,这座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部的小县城,四面被大山环绕,却走出了一支规模4万多人的“面包大军”。

据不完全统计,资溪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着超过家面包蛋糕店,实现年创产值近300亿元。其中,以资溪面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直营加盟品牌店近150家。

近年来,资溪县引导资溪面包人回乡创业,建设全国首个面包食品产业城,面包食品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产品不仅遍布全国,还出走国门,进入俄罗斯、法国、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如今,资溪面包已成为资溪县带动群众最多、产值最高、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

两名退伍军人书写的面包传奇

资溪面包的故事,还得从30多年前讲起。

1987年,刚退伍的张协旺,凭借着当兵时参加培训班学到的面包烘培技术,与战友洪涛一起,在江西鹰潭做起了面包生意。

这是资溪人经营的第一家面包店。创业之路并不顺利,因店铺经营情况欠佳,两人决定分开经营,洪涛带着烘培技术回了资溪,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们各自的生意均有了好转。

生意越来越好,张协旺渐渐扩大了经营规模,还回乡召集亲友邻舍前来帮工,上品种、抓质量、改包装,店铺越开越多。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多数人富了才是真正的富。作为退伍军人,带领乡亲们致富是义务,也是责任。”张协旺毫不吝啬地向乡亲们传授烘焙技术、帮助店铺选址、指导购买设备等,对于启动资金不够的老乡,甚至借钱给他们开店。

就这样,资溪面包的产业火种被点燃了。

依托“师傅带徒弟、亲邻帮助亲邻、老乡帮老乡”的模式,通过“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的辐射效应,小小面包化身资溪人的“摇钱树”,越来越多的乡民靠烘焙改善了生活条件。

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少变多。从1987年资溪面包人开办了第一家面包门店,经过30多年的创业积累,多家面包店分布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并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涉足俄罗斯、法国、越南、缅甸等海外市场。

资溪面包品牌中,有三十年的老字号——资溪面包,也有享誉全国的网红品牌——鲍师傅糕点,还有麦香人家、麦香园、林家饼屋等多个区域性主流品牌,俘获了无数人的味蕾。

将工匠精神注入面包工艺 打造面包文旅

“资溪面包,皮薄,口感松软,香甜又不腻,你吃过一次就知道它的好!”南昌市民黄女士是资溪面包的忠实粉丝。

从街边小店铺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大品牌,人“尝”人爱的资溪面包,特别之处究竟在哪里?

“选材精、用料好、技术过关。”说起资溪面包受欢迎的原因,在资溪县建设中路开了20多年爱心面包店的邱先生很有发言权:“我们的选料、工艺都是独家配方,特色小餐包每天可以卖出几千个,很多顾客是回头客。”

面包的高品质是留住顾客的关键所在。为促进资溪面包技术水平提高,江西面包商会和资溪面包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技术力量对资溪特色产品如资溪小餐包、资溪果蔬面包等进行总结提升;对资溪面包独创工艺和裱花技术进行总结提高,编辑《蛋糕艺术裱花》《烘焙教材》等手册;开展科学技术讲座,重点推广“资溪面包特有技术”“液种法面包生产工艺”等技术。

从资溪的面包现状中,可以看到全民创业的澎拜浪潮,感悟资溪人民“敢闯天下、勤劳诚信、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资溪面包创业精神”。山里人的真诚、淳朴、勤劳,在一个个面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资溪面包,在资溪人民的手上,更“进化”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为了将资溪面包做成品牌,2001年,资溪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面包行业协会,2003年成立了面包行业协会党委,2004年设置了面包产业办公室,2006年被中央组织部连续两届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12月资溪县荣获“中国面包之乡”称号。

资溪县有着显著的生态优势,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7%,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以面包产业为核心,带动旅游文化发展,也成为了资溪县近几年的发展之道,“面包+旅游”的融合营销战略,同时也让该县的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围绕全域旅游创建,推动面包特色小镇建设,举办以面包烘焙大赛、面包产业高峰论坛、烘焙展、面包音乐节等为主要内容的面包文化节活动,加强面包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助推资溪焙烤全产业链的发展升级,把“资溪面包”打造成地方实体化的产业。

上一篇:2022生物发酵科研院校成果特色展,同期生物发酵

下一篇:上海成东科技莅临2022生物发酵展,开启制药装备

Copyright © 2021 《食品与发酵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